相关:
概述:硅碳负极材料检测针对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碳复合材料,核心检测对象包括材料的结构特性、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指标。关键检测项目涵盖比表面积(≥20 m²/g)、首次库仑效率(≥80%)、循环寿命(>500次)、体积膨胀率(≤200%)、硅含量偏差(±0.5wt%)等参数,确保材料满足高能量密度、长循环稳定性和热安全性要求。检测依据国际和国家标准,如ISO和GB/T规范,聚焦纳米尺度表征和电化学行为分析。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.
CMA/CNAS等证书详情,因时间等不可抗拒因素会发生变更,请咨询在线工程师。
物理性能检测:
1.纳米硅碳复合材料:粒径在1-100nm范围,检测重点为分散均匀性和比表面积控制。
2.石墨烯硅碳复合材料:石墨烯含量≥5wt%,侧重导电性提升和结构稳定性分析。
3.粉末状硅碳负极:粒度分布D50=5-20μm,重点检测振实密度和流动性指标。
4.涂层硅碳负极:表面涂层厚度0.1-1μm,检测涂层附着力及界面电化学行为。
5.高硅含量硅碳材料:硅占比≥30wt%,关注体积膨胀率和循环寿命衰减机制。
6.低硅含量硅碳材料:硅占比≤10wt%,侧重成本效益和热安全性验证。
7.硅碳复合薄膜:厚度10-100μm,检测柔韧性、拉伸强度及电化学一致性。
8.硅碳复合颗粒:球形或异形颗粒,重点在粒径分布均匀性和表面改性效果。
9.硅碳复合纤维:长径比≥10:1,检测机械强度、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。
10.硅碳复合气凝胶:孔隙率≥70%,侧重多孔结构表征和离子传输效率。
国际标准:
1.扫描电子显微镜:HitachiSU3500型(分辨率3nm,加速电压0.5-30kV)
2.X射线衍射仪:BrukerD8Advance型(2θ范围5-80°,步进0.02°)
3.比表面积分析仪:MicromeriticsASAP2020型(比表面范围0.01-2000m²/g,精度±1%)
4.电化学工作站:Bio-LogicVMP3型(电流范围±1A,频率10μHz-1MHz)
5.热分析仪:NETZSCHSTA449F3型(温度范围RT-1600°C,升温速率0.1-50K/min)
6.激光粒度分析仪:MalvernMastersizer3000型(粒径范围0.01-3500μm,分散介质水或乙醇)
7.元素分析仪:ElementarvarioELcube型(检测限0.01%,碳氢氮氧模式)
8.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:ThermoScientificNicoletiS50型(波长范围4000-400cm⁻¹,分辨率4cm⁻¹)
9.万能材料试验机:Instron3369型(载荷范围0.01-5kN,位移精度±0.5%)
10.高精度恒温箱:MemmertIPP系列(温度范围-40-150°C,湿度控制10-90%)
11.四探针电导率仪:LucasLabsSYS-3010型(电阻范围0.001-1000Ω·cm,电流1μA-100mA)
12.纳米压痕仪:KeysightG200型(载荷范围0.1-500mN,深度分辨率0.01nm)
13.气体色谱质谱联用仪:Agilent8890/5977B型(检测限0.1ppm,质量范围1-1050amu)
14.加速量热仪:THTARC型(温度范围RT-500°C,加热速率0.02-2K/min)
15.霍尔效应测试系统:LakeShore8400型(磁场强度0-2T,载流子浓度范围10¹⁰-10²⁰cm⁻³)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"硅碳负极材料检测"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
专业分析各类金属、非金属材料的成分、结构与性能,提供全面检测报告和解决方案。包括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、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、复合材料界面分析等。
精准检测各类化工产品的成分、纯度及物理化学性质,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。服务涵盖有机溶剂分析、催化剂表征、高分子材料分子量测定等。
提供土壤、水质、气体等环境检测服务,助力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,共建绿色家园。包括VOCs检测、重金属污染分析、水质生物毒性测试等。
凭借专业团队和先进设备,致力于为企业研发、质量控制及市场准入提供精准可靠的技术支撑,助力品质提升与合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