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部厚度偏差:测量实际厚度与标称值的差值(允许范围±0.05mm)
过渡区长度:评估增厚区域与基材的渐变距离(精度要求±0.1mm)
边缘平整度:采用激光扫描法测定表面起伏(Ra≤6.3μm)
增厚对称度:双侧厚度差异控制(最大允差0.08mm)
微观组织分析:金相显微镜观测晶粒变形(放大倍数200×~1000×)
金属轧制板材(碳钢、不锈钢、铝合金)
高分子塑料管材(PVC、PE、PPR)
复合材料构件(碳纤维/环氧树脂层压板)
精密冲压件(汽车覆盖件、电子接插件)
焊接结构端部(压力容器环焊缝余高区)
接触式测厚法:ASTM B487(金属材料)、GB/T 11344-2021(超声波测厚通则)
激光轮廓扫描法:ISO 25178-604(非接触式表面测量)
X射线断层成像:ASTM E1695(内部结构三维重建)
金相切片制备:GB/T 13298-2015(显微组织检验通则)
应变场分析法:ISO 12004-2(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)
Mitutoyo Litematic VL-50:接触式高精度测厚仪(分辨率0.1μm)
Keyence LJ-V7000系列:线激光轮廓测量系统(扫描速度10kHz)
Olympus 38DL PLUS:超声波测厚仪(频率范围1~30MHz)
ZEISS Axio Imager M2m:自动金相显微镜(带EBSD分析模块)
Nikon XT H 225:工业CT系统(最大分辨率3μm@200kV)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端部增厚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