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最高工作温度:测量电极尖端在持续负载下的极限耐受温度(1200-3000℃)
2. 热响应时间:记录温度从室温升至设定值90%所需时间(≤5ms)
3. 温度均匀性:测定尖端轴向/径向温差(±15℃/10mm)
4. 热循环稳定性:评估1000次冷热循环后的温漂量(≤±2%)
5. 热电偶校准精度:验证测温系统示值误差(±0.5%FS)
1. 钨基合金电极:用于电弧炉冶炼与等离子切割系统
2. 石墨电极:覆盖锂电池负极烧结与真空熔炼工艺
3. 铜合金电极:适用于电阻焊机与电火花加工设备
4. 陶瓷涂层电极:应用于高温燃料电池测试环境
5. 镍基高温合金电极:服务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试验
1. ASTM E988-16:非接触式红外辐射测温法
2. ISO 13577-3:2016:工业炉用热电偶系统验证规程
3. GB/T 13301-2020:金属材料高温弹性模量测试方法
4. IEC 60584-1:2013:热电偶分度表与允差规范
5. GB/T 16839.2-2021:热电偶补偿导线技术要求
1. Fluke TiX580红外热像仪:-20~2000℃测温范围/640×480分辨率
2. OMEGA HH309A数据采集器:支持K/N/R/S型热电偶输入
3. Keysight 34972A多通道测温系统:同步采集32路信号
4. AMETEK JOFRA RTC-700干式炉:-30~1200℃校准源
5. Optris CTlaser3M高温计:0.7μm短波测量/20ms响应
6. KANOMAX Anemomaster 6116热流计:±1%测量精度
7. NI cDAQ-9188XT分布式采集模块:IP67防护等级
8. TESTO 865热成像仪:100Hz高速采样率
9. HIOKI LR8410-21无纸记录仪:200MHz采样频率
10. WIKA TR21-B无线传感器:ZigBee传输/±0.3%精度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电极尖温度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