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隙率测定:测量材料总体孔隙体积占比(0.1%-50%范围),精度±0.5%
孔径分布分析:检测0.003-500μm孔径分布曲线,分辨率达0.1nm
孔隙连通性评估:量化开放孔隙与封闭孔隙比例(ASTM D4404)
渗透系数测试:测量气体/液体渗透速率(10^-8-10^-15 m²)
三维孔隙重构:采用μCT扫描实现5μm级孔隙三维建模
金属铸造件:发动机缸体、涡轮叶片等关键部件内部缩孔检测
陶瓷基复合材料:热障涂层孔隙结构表征(温度耐受1600℃)
高分子多孔膜:锂电池隔膜孔径均匀性检测(0.01-1μm)
混凝土制品:建筑结构抗渗性评估(孔隙率≤15%)
增材制造件:3D打印部件层间熔合缺陷检测(分辨率10μm)
压汞法(MIP):依据ISO 15901-1标准,压力范围0.1-60000psi,可测3nm-900μm孔隙
气体吸附法(BET):执行ASTM D3663,检测0.35-500nm介孔/微孔结构
金相分析法:按ASTM E2109进行孔隙形貌定量分析,图像分辨率0.1μm
超声波检测:采用ISO 16810标准,频率2-25MHz可调,检测深度300mm
X射线断层扫描:满足ASTM E1570规范,扫描层厚1μm,三维重构精度99.5%
AutoPore V 9600压汞仪:配备130°接触角校正模块,双站式压力系统
NanoPorosity XL气体吸附仪:具备77K/87K双温区,BJH算法孔径分析
Zeiss Sigma 500电子显微镜:搭载EDS能谱仪,二次电子分辨率0.8nm
Phoenix v|tome|x μCT系统:180kV微焦点射线源,体素尺寸<3μm³
Ultratest Phascan渗透仪:符合ISO 4022标准,测试压力0.1-40bar可调
具备CNAS(注册号详情请咨询工程师)和CMA(2019123456)双重认证资质
检测团队持有ASNT III级、ISO/IEC 17025内审员等专业认证
配置15台进口设备,年校准溯源至NIST标准物质
参与制定GB/T 34533-2017《孔隙率检测方法》国家标准
建立材料缺陷数据库,涵盖2000+组典型孔隙结构案例
以上是与溶隙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