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表面碳浓度:测量0.05-2.00mm深度范围内的碳含量梯度分布(典型值0.8%-1.2%)
2. 有效硬化层深度:依据HV550硬度阈值测定渗层厚度(范围0.1-3.0mm)
3. 碳化物形态评级:按GB/T 25744标准评估碳化物尺寸(1-5级)及分布均匀性
4. 过渡区宽度:测定完全淬硬区与基体的过渡带尺寸(通常≤100μm)
5. 表面硬度梯度:采用维氏硬度计测量HV0.3值(典型梯度600-300HV)
1. 合金结构钢:20CrMnTi、20CrNiMo等齿轮用钢
2. 工具钢:H13热作模具钢、Cr12MoV冷作模具钢
3. 不锈钢:420马氏体不锈钢阀门部件
4. 铸铁类:QT600-3球墨铸铁曲轴
5. 高温合金:GH4169涡轮盘渗碳处理件
1. ASTM E3金相法:制备截面试样进行渗层显微组织观测
2. ISO 2639维氏硬度法:载荷9.8N测定有效硬化层深度
3. GB/T 9450光谱分析法:使用辉光放电光谱仪测定碳浓度分布
4. GB/T 10561显微硬度梯度测试法:间隔0.05mm连续压痕测量
5. ASTM E112晶粒度测定法:评估渗碳区晶粒长大程度
1. HV-1000型显微硬度计:配备自动载物台实现梯度测试
2. GNR S1辉光放电光谱仪:深度分辨率达1μm的元素分析
3. Zeiss Axio Imager M2m金相显微镜:5000倍下观察碳化物形貌
4. Mitutoyo SJ-410表面粗糙度仪:测量预处理基体Ra值(0.1-10μm)
5. Netzsch DIL 402C膨胀仪:测定相变点控制渗碳温度
6. Bruker D8 ADVANCE X射线衍射仪: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
7. Leco CS844碳硫分析仪:总碳量测定精度±0.002%
8. Qness Q10A自动切割机:配备液氮冷却的试样制备系统
9. Struers Tegramin-30磨抛机:实现镜面级试样制备
10. Olympus DSX1000数码显微镜:三维重构渗层界面形貌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金属渗渍碳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