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总碳含量测定:范围0.001%~5.0%,精度±0.0005%;
2. 游离碳与化合碳分离分析:分辨率≤0.005%;
3. 碳分布均匀性测试:基于多点取样偏差≤3%;
4. 高温氧化效率验证:燃烧温度1350℃~1600℃,氧化率≥99.8%;
5. 气体吸收残留量检测:CO₂捕集率≥99.5%,误差±0.2%。
1. 金属合金:包括高碳钢、不锈钢及钛合金;
2. 铸造材料:如球墨铸铁、耐热铸钢;
3. 陶瓷与复合材料:碳化硅陶瓷、碳纤维增强基体;
4. 电子元件材料:半导体硅片、石墨电极;
5. 化工催化剂:活性炭载体、贵金属催化剂。
1. ASTM E1019-18: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金属中碳含量;
2. ISO 15350:2000:钢铁材料总碳与硫的联合测定;
3. GB/T 223.71-1997:管式炉燃烧-气体容量法测碳;
4. GB/T 20123-2006:高频感应炉燃烧红外吸收法;
5. ISO 9556:2021:非合金钢中碳的测定(热导法)。
1. LECO CS844碳硫分析仪:红外吸收原理,量程0~6%;
2. ELTRA ONH8360氧氮氢分析仪:热导法联用CO₂检测;
3. HORIBA EMIA-920V高频感应炉:最高温度1800℃;
4. PerkinElmer PinAAcle 900T原子吸收光谱仪:辅助校准金属基体;
5. Thermo Scientific FlashSmart元素分析仪:CHNS/O模式切换;
6. Bruker G8 GALILEO氧氮分析仪:集成CO₂红外池;
7. Shimadzu TOC-L总有机碳分析仪:液体样品前处理模块;
8. Metrohm 859 Titrotherm热滴定系统:微量CO₂滴定精度±0.1%;
9. Agilent 490 Micro GC气相色谱仪:快速分离燃烧气体组分;
10. Netzsch STA 449F3同步热分析仪:热重-红外联用定性验证。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拉碳法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