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浓度分布测定(0.1-5% vol,分辨率±0.02%)
材料氧化增重率(精度±0.1 mg/cm²·h)
表面氧化层厚度(测量范围0.1-500 μm,误差≤3%)
临界氧化温度测定(温控精度±2℃,检测范围200-1200℃)
气体扩散系数检测(O₂/N₂/CO₂混合体系,分辨率1×10⁻⁸ m²/s)
高温合金材料:航空发动机叶片、燃气轮机部件等
半导体封装材料:芯片钝化层、引线框架镀层
功能陶瓷材料: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、热障涂层
核工业材料:反应堆包壳管、控制棒涂层
储能系统材料: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、固态电解质界面膜
ASTM G54-21:标准实践程序用于周期性氧化试验
ISO 21608:2022:腐蚀环境中材料氧化的热力学评估
GB/T 13303-2020:金属材料高温氧化试验方法
ASTM B76-19:金属粉末氧化增重测试标准
ISO 17475:2018:电化学阻抗谱法测定钝化膜特性
管式气氛炉系统(KSL-1700X):多段程序控温,氧分压PID调节模块
激光共聚焦显微镜(VK-X3000):三维表面形貌重建,氧化层厚度无损检测
热重分析仪(TGA 5500):微量质量变化监测,同步质谱联用接口
四探针电阻测试系统(RTS-9):氧化膜导电特性原位分析
高温原位XRD(Empyrean):晶相结构动态演变监测,最高工作温度1600℃
配置多通道数据记录仪(34972A),实现温度-氧浓度-质量变化同步采集
采用专用分析软件(OxideMaster 3.0)进行氧化动力学曲线拟合
参比样品校准:每次试验前使用NIST SRM 1155a进行系统验证
环境本底控制:试验舱体漏气率≤1×10⁻⁴ Pa·m³/s
温度均匀性:工作区温度偏差≤±3℃(GB/T 10067.3)
氧化动力学曲线需满足抛物线规律或线性规律模型
异常数据剔除遵循3σ准则,重复试验次数≥3次
氧化产物相组成需与JCPDS标准卡片匹配度>95%
高压气瓶存储符合GB 50177-2021标准要求
高温设备配置双重过热保护(机械+电子)
废气处理系统包含催化燃烧单元和HEPA过滤模块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弱氧化性气氛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