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成分分析:C(0.32-0.45%)、Cr(4.75-5.50%)、Mo(1.10-1.75%)、V(0.80-1.20%)、Si(0.80-1.20%)
硬度检测:室温硬度HRC 40-52,高温硬度(600℃)≥HRC 35
冲击韧性测试:夏比V型缺口冲击功≥12 J(室温)
金相组织分析:马氏体含量≥90%,碳化物尺寸≤5μm
热稳定性试验:650℃保温4小时后硬度下降率≤8%
H13(4Cr5MoSiV1)系列热作模具钢
DAC(SKD61)系列压铸模具钢
8407(ASSAB)等热锻模具钢
3Cr2W8V系列高耐热模具钢
HD(4Cr3Mo2NiVNb)等新型热作钢
化学成分检测:GB/T 223.11-2000(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)
硬度测试:ASTM E18-22(洛氏硬度标准)及GB/T 230.1-2018
冲击试验:ISO 148-1:2016(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)
金相检验:GB/T 13298-2015(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)
热疲劳测试:JB/T 8420-2008(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试验方法)
直读光谱仪:ARL 4460,检测精度±0.001%
洛氏硬度计:Wilson Rockwell 574,载荷范围60-150kgf
冲击试验机:Instron 9250HV,能量范围0-750J
金相显微镜:Zeiss Axio Imager M2m,最大放大倍数1000×
高温硬度测试系统:Zwick/Roell 3102,温度范围RT-1200℃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热作模具钢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