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结合焓变(ΔH):测量分子结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,精度0.1kcal/mol。
2.熵变(ΔS):计算体系无序度变化,误差范围≤5%。
3.结合常数(Ka/Kd):定量亲和力强度,检测限达10^-9M。
4.解离速率(koff):表征复合物稳定性,时间分辨率0.001s^-1。
5.结合位点数(n):确定配体-受体结合比例,重复性RSD<3%。
1.生物大分子:蛋白质-核酸复合物、抗体-抗原体系
2.药物小分子:化学抑制剂与靶酶结合体系
3.纳米材料:功能化纳米颗粒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
4.高分子聚合物:共聚物自组装热力学分析
5.表面活性剂:胶束形成过程的能量变化研究
1.等温滴定量热法(ITC):ASTME2070-13、GB/T34872-2017
2.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SPR):ISO15197:2013、GB/T40152-2021
3.微量热泳动技术(MST):ISO/TS21387:2021
4.动态光散射(DLS):ISO22412:2017
5.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:ASTME2160-04(2018)、GB/T19466.3-2004
1.MicroCalPEAQ-ITC:高灵敏度等温滴定量热仪,温度控制0.02℃
2.BiacoreT200: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,支持多通道实时动力学分析
3.NanoTemperMonolithX:微量热泳动仪,样品消耗量低至4μL
4.MalvernZetasizerPro:动态/静态光散射联用系统
5.TAInstrumentsQ2000:差示扫描量热仪,温度范围-90℃~550℃
6.PerkinElmerLambda950: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配比色杯恒温系统
7.ShimadzuLCMS-8060: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系统
8.ThermoFisherOrbitrapFusionLumos:高分辨质谱仪
9.Agilent1260InfinityII:高效液相色谱系统
10.HitachiF-7100:荧光分光光度计带温控模块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分子结合热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