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分子量测定:采用SDS-PAGE法(分辨率±0.5 kDa)结合质谱验证(精度±0.01%)
2. 疏水性指数分析:通过HPLC测定保留时间(C18柱,流速1.0 mL/min)
3. 跨膜结构域鉴定:使用TMHMM 2.0算法(预测准确率≥95%)
4. 二级结构解析:圆二色谱扫描(波长190-260 nm,步长0.5 nm)
5. 热稳定性测试:差示扫描量热法(升温速率1°C/min)
1. 细胞膜蛋白: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、离子通道蛋白等
2. 线粒体内膜复合物:ATP合酶、电子传递链蛋白
3. 细菌外膜蛋白:孔蛋白家族(OmpF/OmpC)
4. 病毒包膜糖蛋白:HIV gp120/41复合体
5. 人工合成膜体系:脂质体嵌合蛋白药物递送系统
1. ASTM E2867-14:蛋白质热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法标准规程
2. ISO 20634:2015:生物技术-跨膜蛋白分离纯化指南
3. GB/T 38165-2019:膜蛋白结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
4. ISO 21362:2019:纳米技术-脂质体包载蛋白表征方法
5. GB/T 38483-2020:微生物外膜蛋白电泳分析通则
1. Thermo Scientific Orbitrap Fusion Lumos:高分辨质谱仪(分辨率240,000 @ m/z 200)
2. Agilent 1260 Infinity II HPLC:配备ELSD检测器(动态范围0.1-10 mg/mL)
3. Malvern Panalytical MicroCal PEAQ-DSC:微量差示扫描量热仪(灵敏度0.1 μW)
4. Jasco J-1500 CD Spectrometer:圆二色光谱仪(波长范围163-900 nm)
5. Bio-Rad Mini-PROTEAN Tetra System:垂直电泳槽(最大电压500 V)
6. GE Healthcare ÄKTA pure 25:层析系统(流速范围0.001-25 mL/min)
7. Bruker D8 VENTURE:X射线衍射仪(Cu靶Kα辐射λ=1.5418 Å)
8. NanoTemper Prometheus NT.48:纳米差示扫描荧光仪(温度梯度0.1-24°C/min)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以上是与膜内在蛋白质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检测方法和仪器选择会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标准而有所不同。北检研究院将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的制定试验方案。